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凝聚无数的智慧与心血,蕴含民族精神与鲜活的文化基因。
近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中国工艺美术薪火相传,以生活为根、匠心为魂、时代为脉,充分体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现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工艺美术馆这座文化地标,不仅为北京中轴线延长线增添了一座国字头的文化殿堂,也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就在这里与观众见面。
本届双年展以“时代匠心”为主题,汇聚了31个省(区、市)809位创作者的720余件(套)工艺美术精品,涵盖雕塑、陶瓷、织绣、漆器等十余个门类,集中展现了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力量。玉雕流光、漆器凝华、陶瓷生韵,天然材质在匠心独具下化作文明对话的密码。
在这里,千年匠心的温度与智能时代的锋芒交织,古老东方美学与全球审美语言共鸣。参加本届双年展的809位创作者既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还有院校教授、中青年艺术家等创作者。
展出作品中有不少取材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比如木雕《姑苏繁华图》用恢弘的木雕画卷,记录了康乾盛世时期姑苏城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场景,整个画卷繁而不杂。全幅作品有各色人物1万多人,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商船只400余只,各种商标招牌200余块,表现了古城苏州市井风貌。连绵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全部用木雕作品展现出来。融合了夏布自然肌理及水墨丹青绘画神韵的夏布绣《万亩登丰图》长卷,则以夏布绣的虚实透底针、小交叉针等针法,交织出万亩丰收景象,色泽古朴、典雅深沉,令人叹为观止。瓯塑《溪山行旅图》,取材于北宋范宽的巨幅山水画精品《溪山行旅图》,这幅山水画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自问世以来,就是无数艺术爱好者心中的珍品,不断激发着人们对古代山水画的热爱与敬仰。白瓷《王维》取王维《鹿柴》诗为意境,展现了王维独坐林中溪边、脚下潺潺溪流和着琴声直至太阳西下的意境,诗人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高贵情操一览无余。不同的艺术作品,尽管呈现方式各异,但都无一例外地渗透着厚重的底蕴和饱满的人文气象。
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用当下时代精神进行了精彩诠释;既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又在材料及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勇敢的尝试,实现了不同艺术形式和媒介间的融合创新;展现了艺术家们的使命担当与时代风采,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大力弘扬。
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相通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意象,莲花自古以来就受到无数人喜爱,不仅仅因为它的美丽,更以其清廉的品行、高洁的风骨为人们所重视。从古到今,人们惊叹于莲的清姿素容,将其形诸笔端。古老的《诗经》里,已有关于莲花的描写。“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坡上有繁茂的扶苏树,池塘里有盛开的荷花,氤氲的荷香弥漫在四周的空气里。幽美的意境,体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笔下的莲花,往往又是自身的写照——屈原在《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为衣的屈原,他的灵魂也是有香气的。当然,荷花在古代还有许多别名:芙蓉、芙蕖、菡萏、水华……都是美得不能再美的存在。
给莲花注入更浓郁人文精神的,当属北宋的周敦颐。一篇《爱莲说》,刻画出莲花高洁清廉的形象,赋予其花中君子的人格内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一生清廉自守,服御之物,只一敝箧,钱不满百,旷然不以为意。“爱莲”就是“爱廉”,因此成为中国人期许清廉政治的表现。
展览中有不少以“莲”“荷”“竹”等具有清廉意蕴的主题作品,引起很多人驻足细细观赏。如金丝楠木雕《荷韵》、潮州木雕《荷蟹金风》、东阳木雕《清廉初心》、根雕《一鹭清廉》、景泰蓝《荷风常盛·中国禧》、青田石雕《一世清白》、叶腊石雕《清风朗月》、苏绣《荷光掠影》、漆画《咏荷》,等等。多少年来,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以真切的感受去理解莲花,也在理解中不断塑造着高尚的人格。
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艺术家用工艺美术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用时代化的表达呈现给我们,让观赏者把一朵朵莲花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心里,然后传承下去。
艺术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因为艺术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没有停留在“娱乐”的层面,而是成为中国人精神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中国人的艺术观与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往往源出于同一种精神,也可以说,中国人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而中国人的生存是一种“艺术化的生存”。
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相通的,因为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在历久弥新的中华美学精神中,古人和今人的心境被连通起来,共同分享着如画江山、如诗生活,在文化和情感的共同体认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分享着属于中华文化的美。
在审美中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创办于2012年,已成为展示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宣传推广的窗口,在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与重要的作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工艺美术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展览以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人民性、时代性与创新性。比如铜塑《只此青绿》,以新鲜的手法展示着《千里江山图》的壮美之势。北宋的《千里江山图》,是艺术精品中的珍品,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由于太过珍贵,故宫博物院不让它轻易“见人”,百年间只公开“露面”数次,一旦错过,有可能就是一生。仅看一眼,便足以令人拜倒折服。比如被赋予了时代精神内涵的景泰蓝《志合越山海》,作为国礼,这件工艺美术精品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景象以新颖的构图表现出来,被赠送给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参会领导人。比如瓯塑《盛世山河》采用古典山水的构图、色彩与对称式三联幅形式,以浙江南部环境为背景,涵盖C919国产大飞机、大疆无人机、温州飞云湖国家皮筏艇训练中心和福庆廊桥等元素,采用青绿山水色彩复古的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湖边搭帐篷、野餐、游玩、放风筝……展现安康祥和的美好生活景象。
让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让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跃对话。通过许许多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文化的时空中,古与今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讲述方法,传统是完全可以活在当下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国艺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延伸,积淀了中国人的智慧,无论运用了怎样的创作方法,蕴含的总是对祖国山河的魂牵梦萦,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将外在意象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直抵历史文化的深处,诠释出中华审美风范。
版权所有: 青岛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地址:宁夏路308号